黑蜜和花蜜的功效区别_菜花蜜和槐花蜜功效区别

  • 时间:
  • 浏览:
  • 来源:互联网

黑蜂蜜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

黑蜂蜜活性酶成份含量高,口感浓烈独特。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芳香物质,气味芳香袭人,口感甜润绵长。黑蜂山花蜜的淀粉酶(衡量蜂蜜活性最重要的指标)可达10以上,而国家标准为4,国际标准为8,这样的指标充分显示出黑蜂蜂蜜的蜜源价值。

黑蜂蜜功效颇多,有下述病症者均可酌情选用:

便秘多因体内上火、津液耗竭、大便干涩和炎肿致肠腔狭窄所致。由于大便困难,故而创伤门后,可导致肛裂出血、痔疮,甚至发生癌变。患者可取蜂蜜适量适人而宜用之;青少年以白萝卜片蘸蜂蜜嚼食;老年人用香蕉肉蘸蜂蜜吃。每日数次,疗效显著。

每天早晚各空腹服蜂蜜25克,可调节胃肠功能,对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穿孔、消化不良及慢性胃炎等疾病均有疗效。同时其还有消炎、愈合创伤面、增强消化系统功能及滋补作用。

虽然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为两个类型,燥盛型(多发于肥胖者)和衰弱型(多发于贫血、神经衰弱者)。前者睡前服生蜂蜜10-20克;后者服熟蜂蜜25克。蜂蜜甘甜清香,服后可催眠入睡。

四、心脏病

蜂蜜中含量高又易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可增强心肌收缩,并可使心血管扩张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由于其能保证血流正常,因而对心力衰竭和心脏病有一定疗效。服法:第一周日服50-75克,以后改为25-40克,第三周减为20-25克,病愈后即停止,否则易诱发多糖症。

蜂蜜有消炎祛痰、止咳等功效。肺燥热患者可取甜梨一个,去皮核,然后切薄片伴蜂蜜吃。每日数次,一般三天见轻,五天可愈。肺结核患者则可日服蜂蜜50—75克。因此剂量蜂蜜可润肺止咳和缓解疼痛,同时还能使人体血红蛋白增加,从而使结核病症减轻。

蜂蜜对促进人体组织新陈代谢、增加肝糖的储存、提高人体抗感染能力都有一定作用。若肝病患者每天早、晚各空腹服40克蜂蜜(用温开水调服),21天为一个疗程,对恢复健康大有补益。

蜂蜜具有消炎、解毒和杀菌等功效。若用纯净生蜂蜜涂患处可治烧伤、烫伤和眼睑炎;手术后日服50克蜂蜜,不仅能止疼,而且能加快伤口愈合。用蜂蜜50克,绿茶15克,先煎茶后加蜂蜜饮服,可治肠炎;若取蜂蜜一份,开水8份,含服,每日10次,可治口腔炎。

八、除烟瘾

吸烟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为此,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求有效的戒烟方法。

据贝鲁特出版的《阿拉伯医学秘密》介绍:西瓜拌蜜可有效清除烟瘾。方法:取西瓜一个,切成两半。挖松其中半个西瓜的瓜瓤直至瓜皮,再把400克纯蜂蜜倒入挖松的瓜瓤内,放入烤箱内用150度的温度烤两分钟,冷却后即可食用。每天食一汤匙,连食一周可除烟瘾。

九、干瘦症

长期干瘦且查无病因,早晨空服豆浆一碗,蜂蜜30克,晚上用两个鸡蛋羹,并用蜂蜜20克吃下,21天为一个疗程,有效。

十、高血压

蜂蜜可促使血管舒展和改善动脉血液循环,每天早晚用蜂蜜60—70克开水冲服,连服15—20天,可使血压缓慢恢复正常;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状硬化。

十一、抗疲劳

蜂蜜还能消除疲劳,尤其是熬夜后,在所有的天然食品中,大脑神经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体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养状况。蜂蜜的好处多多,蜂蜜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可见它集合了治病强身两大功用。归纳其作用为: 清热。《良疗本草》说“若觉热,四肢不和,即服蜜浆一碗,甚良”,由于蜜有养阴作用,故用于虚热者为宜。近有用于鼻炎,鼻窦炎及角膜溃疡及脸缘炎等。 补中。蜜能补养脾气,古代谓其长服能明耳目、面如花色、强志、轻身、不饥不老、适宜手虚弱之体及病后调养。故《药品化义》有:蜂蜜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补,滋养五脏之说。 解毒。可治各种皮炎及阴道滴虫,及解乌头毒,解酒毒,现代科研认为其〈含咖啡酸〉有抗癌作用。据俄罗斯报道蜜是一种良好的口腔消毒剂。由于蜜既能解毒又能补益,古人常用其制成各种膏方。美国已用蜂蜜兑各种果汁作澄清剂,效果理想,并能保持全部的营养价值。 润燥。可治肺燥咳嗽。配生姜更佳。张锡纯认为其性“其凉滑润,为清肺润肺、利痰宁嗽之要品也”;老人津亏便结,可用此开水冲服润下。 止痛。蜜具缓急止痛作用,魏长春医师常用此配合乌梅安胃丸等冲服以治痛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石症等。蜜外涂还可疗烧伤,冻伤及各种外伤。 但须注意,凡痰湿较盛,脘腹胀满或肠弱泄泻者,蜂蜜则当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蜂蜜外用具有解毒、抗菌、消炎、滋润、防腐、保护创面、促进细胞再生和渗液吸收的诸多功能。 蜂蜜的食用方法 1、不可以用开水冲或高温蒸煮蜂蜜,因为不合理的加热,会使蜂蜜中的营养物质严重破坏,蜂蜜中的酶失活,颜色变深,香味挥发,滋味改变,食之有不愉快的酸味。高温使蜂蜜特有的香味和滋味受到破坏而挥发,抑菌作用下降,营养物质被破坏,因此,蜂蜜最好使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后食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用冷开水冲蜂蜜饮食,能消暑解热,是很好的清凉保健饮料。 2、蜂蜜的食用时间大有讲究,一般均在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食用比较适宜。但对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则应根据病情确定食用时间,以利于发挥其医疗作用。如在饭前一个半小时食用蜂蜜,它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如在食用蜂蜜后立即进食,它又会刺激胃酸的分泌;温热的蜂蜜水溶液能使得胃液稀释而降低胃液酸变,而冷的蜂蜜水溶液却可提高胃液酸多,并能刺激肠道的运动,有轻泻使用。因此,胃酸过多或肥大性胃炎、特别是胃和十二脂肠溃汤的患者,宜在饭前1小时半食用温蜂蜜水,不仅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而且能使胃酸降低,从而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而胃酸缺乏或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宜食用冷蜜水后立即进食。神经衰弱者在每天睡觉前食用蜂蜜,可以促进睡眠,因为蜂蜜有安神益智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食用蜂蜜的注意事项 1、不宜与豆腐同食。豆腐味甘、咸,性寒,能清热散血。与蜂蜜同食易导致腹泻。同时蜂蜜中的多种酶类,豆腐中的多种矿物质、植物蛋白、有机酸等,二者同食 不利于人体的生化反应。 2、不宜与韭菜同食。韭菜含维生素c丰富,容易被蜂蜜中的矿物质铜、铁等离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纤维素而导泻,容易引起腹泻。

参考资料:

黑蜜和花蜜的功效区别

怎样分别黑蜂蜂蜜的好坏?

黑蜂蜂蜜质量可以从色、香、味、浓四方面去辨别:

色。真蜂蜜透光性强,颜色均匀一致;劣质蜂蜜混浊而有杂质。新蜂蜜以浅琥珀色而透明为正品。

香。真蜂蜜在采收后数月便能散发出特有的蜜香,香浓而持久,开瓶便能嗅到;或把少许蜜置于手掌,搓揉嗅之,有引人入胜的蜜香。

味。蜂蜜是清爽甘甜的,绝不刺喉。蜜加开水略加搅拌即溶化而无沉淀者为好蜜;劣质蜜不易溶化,且有沉淀。

浓。上等蜂蜜浓度高,流动慢。以一滴蜂蜜放于纸上,优质蜂蜜成珠形,不易散开;劣质蜂蜜不成珠形,容易散开。黑蜂蜂蜜一般为固态,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蜂蜜的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种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1千克的蜂蜜含有2940卡的热量。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椴树是长白山野生的优势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长白山山脉,是长白山最重要的、最优质的野生蜜源植物。椴树蜜呈浅琥珀色或乳白色粘稠液体,低温条件下呈乳白色凝脂状或白色结晶,有油脂样光泽,具有浓郁的椴树蜜特有香味,回味甘甜,深受欧洲人喜爱,是难得的森林蜜种。

如何区分呢 下面我来说下啊

蜂蜜质量可以从色、香、味、浓四方面去辨别:

色。真蜂蜜透光性强,颜色均匀一致;劣质蜂蜜混浊而有杂质。新蜂蜜以浅琥珀色而透明为正品。

香。真蜂蜜在采收后数月便能散发出特有的蜜香,香浓而持久,开瓶便能嗅到;或把少许蜜置于手掌,搓揉嗅之,有引人入胜的蜜香。

味。蜂蜜是清爽甘甜的,绝不刺喉。蜜加开水略加搅拌即溶化而无沉淀者为好蜜;劣质蜜不易溶化,且有沉淀。

浓。上等蜂蜜浓度高,流动慢。以一滴蜂蜜放于纸上,优质蜂蜜成珠形,不易散开;劣质蜂蜜不成珠形,容易散开。

椴树蜜归根到底还是蜂蜜,但又有和蜂蜜不同的地方:

(1)椴树蜜为透明浅黄色液体,粘稠透明,有油脂的光泽。较易结晶,结晶后呈细腻洁白的油脂状。这是蜂蜜的自然现象,对质量无任何影响,食用时可用温开水融化 。

(2)具浓郁的椴树花香味,味道甜润适口,营养价值高,易被肠胃吸收。

(3)未结晶时,浅黄剔透,结晶后晶莹洁白。

野生椴树蜜营养成分:

比一般蜂蜜含有更多的葡萄糖、果糖、维生素、氨基酸、酶及酯类,具有补血、润肺、止咳消渴、促进细胞再生,增加食欲和止痛等多种疗效,是蜂蜜中难得的佳品。

野生椴树蜜的作用:(1)养胃补虚。

(2)清热补中、解毒润燥。

(3)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4)具有减轻高血压、心脏病、便秘、失眠的功效

希望对你有帮助 要是想购买天然的蜂蜜可以到我的淘宝来直接搜养怡堂蜂胶美容保健馆黑蜂蜜 呵呵 我是第一次听说。 我只知道中华蜂和意大利蜂 黑蜂蜜第一次听说。不过听你说不是很甜,而且发黄有点混有可能是真的。

要是很干净绝对是假的 你们这些城里人在这些方面就不如我乡下人听你描述,感觉是好的。首先蜂蜜会结晶,一般结晶细腻,不过也有例外,如棉花的是硬的;蜂蜜有的不太甜,也有人对甜味不敏感;冲水有点“混”也是正常,蜂蜜中有蛋白质、花粉等,所以蜂蜜有光泽但不很透亮。不过,你那是什么蜜啊?难道是棉花蜜?

本文链接http://www.simpliq.cn/fm/21459.htm